學術表現

  • 論文發表數:

發表總論文數457篇(含國內合作394篇,國際合作63篇)/Q1論文數216篇(含國際共同發表Q1篇數49篇),中心整體論文發表IF值逐年提升至5.96並有IF>10的論文發表在PNAS (IF=12.779)與Redox Biology (IF=11.799),未來將持續加強跨領域團隊的建立及深入分子機轉的探研以提升創新的發現。

 

  • 研究成果:
  1. 製備特定單一植物萃取物可以抑制癌幹細胞王陸海教授團隊與台灣花卉公司進行產學合作,歷經數十種植物藥材測試成功開發山葵萃取物製劑(專利申請中)經體外細胞及動物實驗證實能有效抑制乳癌、卵巢癌、肺癌及前列腺癌幹細胞生長而不具針對正常細胞的毒性。
  2. 青黛治療自體免疫疾病新藥與植物藥開發:顏宏融教授研究團隊發現青黛軟膏具有治療乾癬病患的潛力(Phytochemistry 2019,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20) ,並已經和順藥進行產學合作,朝向臨床應用發展。另外,團隊將台灣本地種植之馬藍原料,加工成青黛及藍染,再將其製程優化。優化之製程條件作為「營業秘密」技轉至本校衍生公司「台灣本草藥物科技有限公司」,優化青黛已獲得衛福部「原料藥」許可。
  3. 真菌類中藥開發治療中風:郭悅雄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牛樟芝萃取物及其衍生化合物EK100能顯著緩解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及減少出血性腦中風的腦損傷(Molecules, 2021)並且改善阿茲海默症症狀,及可促進海馬神經元新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21),可應用於改善腦疾,治療中風的部分已獲台灣專利。
  4. 建置中醫三維人體經絡系統與混合實境系統:林昭庚院士團隊創新開發的「3D經絡銅人」智慧裝置,以人體立體解剖模型,展現十二經脈及奇經八脈的循行路徑、經絡穴位深度作用及經絡出入流注的變化,融會中醫經絡學說與現代人體解剖學,結合中西醫學的創新設計成果獲國家專利權。將有助於台灣中醫針灸教學、研究與臨床應用。
  5. 經絡、穴位分子特異性與內臟功能連結之探討:謝慶良教授團隊在針灸的研究發現2-Hz電針內關穴、足三里穴位,經微透析液之代謝體分析顯示會增加不同胺基酸和ATP代謝體信號,證明穴位具有特定分子變化的特異性。電針內關穴能夠增強心臟功能,電針足三里則具有興奮和保護腦的功用。
  6. 針灸發現薄荷醇能顯著減少腦中風引起的梗塞體積:陳易宏教授研究團隊與中山醫學大學合作發現薄荷醇能活化周邊神經的TRPM8受體產生神經保護功能,於中大腦動脈阻塞的缺血性中風小鼠,經四肢浸泡薄荷醇能顯著減少腦梗塞體積,並降低運動功能的損傷,此結果已獲得中華民國專利,後續擬開發包覆手腳的「薄荷醇」相關產品進行臨床試驗。(Journal of Neuroinflammatiom, 2022)。
  7. 針對〝慢性疼痛與憂鬱共病〞臨床試驗顯示針灸能加強傳統治療的效果:林以文教授研究團隊在小鼠慢性疼痛與憂鬱共病模式中,發現經由電針能有效地抑制慢性疼痛與憂鬱症狀,此研究結果能為治療疼痛與憂鬱共病帶來新的方針(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 Chinese Medicine,2021,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21)。